◆本網頁圖文版權所有,若有轉貼、引述請先取得同意◆   【回首頁】

<<<<<<白色恐怖受難者最新名單展、和平詩畫展、世界和平博物館特展,持續展出中,歡迎參觀。><<<<<<

共同的和平夢想-京都第六屆國際和平博物館會議

文‧攝影/曹欽榮

  A dream you dream is only a dream.
  A dream you dream together is reality.


「你的夢想只是夢想,大家的夢想就是真實。」
努力讓夢想成真是京都/廣島第六屆國際和平博物館會議的基調。和平的夢想透過集體作為,在行動中培養追求和平的力量,和平運動就充滿未來的希望。10月10日國際和平博物館會議在廣島落幕之際,諾貝爾基金會宣佈2008年和平獎,將頒給致力於和平解決世界衝突的芬蘭前總理阿赫蒂薩里,見證了和平不只是夢想,和平行動化解了衝突,帶來了希望。

和平運動或和平博物館議題,對我們的社會而言,還未成為生活的一環,媒體充斥口語暴力及宣染暴力新聞的狀態,更加深我們的社會應該追求和平的環境。和平博物館不同於其他博物館,除了肩負學習歷史的博物館使命,創造當代社會和平對話的平台環境是和平博物館的特殊之處,之外,啟發消除暴力、彌補傷痕、解決衝突、追求正義/自由/人權等議題,有賴和平博物館與公民社會、NGO公民團體互動學習、開發、辯證「和平」的多面向真諦,如此,奠基於人類追求尊嚴、平等、自由的生活而展開持續性對話和行動,和平博物館與和平運動才會產生普遍的力量。

第六屆國際和平博物館會議於10月6日至10日,分別在日本京都立命館大學國際和平博物館(10月6日- 8日)、京都造形藝術大學(10月9日)、廣島和平紀念資料館(10月10日)舉行,超過40個國家300多人與會。延續第五屆西班牙格爾尼卡會議(2005年)主題:和平博物館-貢獻給記憶、和解(reconciliation)、藝術及和平,本次會議主題:和平博物館作為創造和平的空間。

創造和平的空間
國際和平博物館會議自1992年第一屆在英國Bradford舉辨以來,日本曾經於1998年舉辦第三屆會議。這次會議有密集的大會、基調演講(keynote speech)、紀念演講、特別演講、分科會議,包羅廣泛議題。一、基調演講:由英國Bradford大學和平研究中心Peter van den Dungen博士演講〈為和平的博物館-過去、現在、未來〉,清晰說明跨世紀博物館和平運動的蓬勃發展。二、紀念演講:1.立命館大學國際和平博物館名譽館長安齋育郎演講〈定義和平/和平博物館/為和平的博物館〉,討論和平的定義及和平博物館的範疇。2.紐西蘭籍聯合國事務總長限武顧問Kate Dewes演講〈成功的市民力量促進非核化〉。3.與宮清(山梨日立建機社長)演講〈除雷:邁向豐裕和平的大地〉,說明參與除雷機開發,全球雷害,現地親身除雷感想,矢志繼續除雷,貢獻於豐饒的大地。4.廣島市長秋葉忠利演講〈和平市長會議的主張及和平博物館的期待〉。三、特別演講:被爆者(Hibakusha)高橋昭博的證言。

安齋博士指出:要釐清和平博物館的範疇、宗旨,需要先界定「和平」兩個字的意涵,「和平」不只指消極「去除戰爭」,更積極指涉去除一切結構性及文化性暴力;可以說「正向和平」(positive peace)概念,應該積極去除結構性暴力:戰爭、飢餓、貧窮、社會歧視、人權侵害、環境破壞、低識字、醫療福利缺乏等妨礙人們發揮人類潛能的因素,此外,安齋舉出日本憲法第九條明言:不再承認國家的交戰權,但是日本社會還不是和平社會,因為日本還無法免除直接暴力威脅,日本領土有100個外國軍事基地、軍事預算排名世界第四、因於社會文化壓力的高自殺率等妨礙和平的文化性因素。為了和平的博物館(Museums For Peace)的宗旨,從避免戰爭或戰爭教訓的面向,含蓋了廣泛促進和平的意涵。

分科會議有下列子題:推動和平教養、回顧和平博物館、建立和平博物館、學習分享過去/創造未來、培養和平文化、市民創造和平空間、歐洲和平博物館的挑戰、和平博物館作為和平教育者、和平場所和旅行、衝突後的和解及建立和平的活動、展示屠殺/戰囚/戰爭罪行的博物館、如何運用戰爭紀念館或紀念物、創造和平的藝術、影像如何再現戰爭與和平、日本的戰爭與和平展覽、如何克服內戰遺緒、核武/核害及和平博物館、傾聽/建檔/連結:帝國日軍慰安婦議題、和平博物館可能嗎、藝術及和平-地方智慧的貢獻。

筆者參加分組會議,發表「建立和平文化-故事訴說與歷史詮釋」,分享設計者長期參與台灣的二二八紀念館、白色恐怖紀念園區規劃,採訪受難者經歷及觀眾溝通的各種問題,認為互相理解各國歷史脈絡和受難者代間溝通的重要性。東亞的和平相關紀念館應以互相之間的歷史為師,創造和平的「同心圓效應」,如同水紋從中心點擴散,紀念館是和平文化傳遞的中心點,每一位觀眾也是和平使者的中心點。

在這次會議也感受到日本市民對維護「憲法第九條運動」的活力,筆者在會場遇到一位木村宥子女士,自行設計櫻花美麗圖案的塑膠夾,上印有日本憲法第九條六種語言[1],向外國人遊說,希望更多外國人知道,是很具體的市民個人為了和平的行動,在京都鬧區的夜晚同樣有年長女士在地鐵出口,分發護衛憲法第九條衛生紙包。

戰爭與和平的空間對話
主辦會議的立命館大學國際和平博物館對觀眾發出「看,感受,想,然後踏出您邁向和平的第一步」的訊息,立命館大學以曾經驅使學生從軍加入日本帝國發動的戰爭,深刻反省今後永不再允許大學重蹈覆轍,確認「和平和民主」作為大學教育、研究的哲學原則,認知大學對創造和平環境的社會責任,設立了全球第一座大學的京都國際和平博物館(1992年設立)。2005年該館更新展示,不只展出戰爭歷史及全球和平運動,更期許觀眾從個人開始,思考促進和平的方法。

從空間及展示來看,該館顯現幾項特色:一、常設展(地下樓):展出日本現代化後的「十五年戰爭」,從1931年滿州事變到1945年太平洋戰爭敗戰,加害者與被害者的實態;展示單元有1.十五年戰爭:日本帝國軍隊、全國總動員、戰前致力於和平者、日本殖民地及佔領地、空襲/琉球戰/原爆、戰爭罪行責任,2.現代戰事:兩次大戰及阻止戰爭的努力、冷戰及殖民地獨立、後冷戰衝突、武器發展、當代區域衝突,二、和平及戰史資料室(一樓):以研究、國際交流為基礎,從歷史視野理解戰爭的直接暴力及紛爭緣由,三、創造和平的展示室(二樓):核心質問「戰爭是為了和平嗎?」1.暴力與和平的思想-追尋培養人類潛能的方法,2.平常人為和平工作的力量-找出我們可以做什麼,3.京都的和平工作-京都人送給世界的訊息,4.無言館-紀念死於戰爭的藝術科系學生展。該館經常性的展示、研究、推廣,具體呈現給觀眾人類歷史裡「戰爭與和平」交織的對話。

會議期間該館同時舉辦小型特展,有:一、常崎市長伊藤一長特別紀念展-致力於和平活動的伊藤市長,於2007年4月17日被槍殺身亡,二、岩崎知弘美術館(東京、安曇野兩館,岩崎是日本知名的已過世繪本畫家)-世界的兒童在和平幸福中生活,三、和平面具計畫,四、戰爭與醫學,五、越南兒童和平畫,六、世界和平博物館介紹,七、全球藝術計畫、世界和平日、各館提供海報、各國歷史教科書、摺頁等展示。

10月9日在京都造形藝術大學舉行的論壇主題:「藉由藝術創造和平」,以感性思維展現藝術創作者和平意念與和平學理性論述的對話,京都造型藝大、東北工科藝術大學等校學生聯合展出「New Definition of Museums for Peace」,藝術相關科系學生藉由繪畫、裝置藝術、景觀、建築形式,從和平的反面方向:戰爭、紛爭、迷亂、不安-檢視這些暴力經驗,表達藝術對和平博物館的新定義。

廣島紀念館與和平城市
廣島和平公園/和平紀念資料館成為日本發動戰爭遺緒裡,和東京靖國神社/遊就館對比的存在。10月10日所有會議人員由京都搭乘新幹線一個半小時抵達廣島和平公園,由英文志工導覽館內展示及戶外紀念物,日本秋季連假期間,人潮在秋日暖陽下踏尋公園內的歷史遺跡、親近歷史的情感。下午,廣島市長秋葉忠利在館內以流利英語演講〈和平市長會議的主張及和平博物館的期待〉,他提到紀念館作為紮根於過去的人類智慧儲存所在,如何讓它更具有未來性?紀念館藉由考察世界第一個原爆後遺留物的真實物件為基礎,不斷進行被暴者證言蒐集,到2007年已超過13萬2千人次。(紀念館收藏原爆物件近19,000件、照片4,500張、被爆者繪畫到2008年10月1日計3,600張)

觀眾參觀紀念館的高峰期在1985年到1995年之間,曾經達到每年160萬人次,可能與世界冷戰結束有關,自1995年參觀人數下滑到2000年約100萬,近年有回升趨勢,2005年參觀人數134萬人,外國人持續增加,2005年外國人參觀人數17萬4千人。回顧紀念館功能,未來有待加強被爆者故事的真實呈現,另外也反映在面向未來的市政活動,如:推動全球和平城市(Mayors for Peace)運動,和平城市由廣島、長崎兩個城市創立於1982年,2002年有556個城市會員,到2008年10月1日,有131個國家或地區2,422個城市加入,台灣有台北市及台南市加入,但是我們多數的市民可能都不知道,我們有必要以公民身分呼籲更多台灣的城市加入,形成和平運動;和平城市最終努力的目標:於2020年達到世界非核化,人們從核子威脅中解放。廣島市長提出觸及人心的提問:「不再有第三次世界大戰後的和平博物館!」解除核武是和平的夢想,還是人類生存的必要事實,和平博物館面對嚴峻的提問。

被爆者(Hibakusha)高橋昭博握著變形的雙手,搭配一張一張圖繪影像,娓娓傾述遭遇原爆的生命證言,不是小說、歷史故事、電影,是受害者活生生的訴說,在場聆聽者有如親身經歷原爆世界的末日,證言結束之際,回到現實世界,全場起立為高橋先生鼓掌致敬。證言呼應了廣島市長從歷史學習Hibakusha的哲學,任何城市的市民經不起再一次的核爆,越多城市參加和平城市,這個世界才能免除核武威脅。

廣島和平紀念資料館除了常設展,館內正進行幾項特展:一、新到文物展(2007年4月- 2008年3月)-其中有一張原爆舊報紙標頭:THE BOMB HAS CHANGED THE WORLD,今天,該是廢核武改變了這個世界吧!二、被爆建築物語-雖然展出原爆損壞的建築今昔為主,卻隱含了城市重生的珍貴現實感,三、從廢墟中凝視生與死-市民描繪的原爆畫,被爆者以超乎常人可以想像、理解的經歷,再次面對惡夢的回憶,一筆一筆劃下遺忘與記憶的掙扎。

紀念館以原爆證物的物質形式作為向觀眾訴說歷史事件的依據,被爆者除了親身經歷的訴說,原爆畫找回了身心受創的被爆者經歷時間焠鍊的歷史記憶和驚人的畫面。1974年5月,77歲的小林岩吉因為看到NHK的連續劇「鳩子之海」,勾起了原爆記憶,畫下「1945年8月6日、萬代橋附近」,拿到廣島NHK電視台,之後,激起許多市民畫下原爆所見情景的回響,1975年底,廣島NHK收到了2,225張原爆畫。原爆57年後(2002年),廣島、長崎、NHK再次以「傳達新世紀和平的心願」徵集原爆畫,廣島紀念館再收到1,338張畫。廣島和平紀念資料館贈送參加和平博物館會議者的《原爆之繪》(2007年3月出版),收錄1,200張原爆畫。

台灣的和平運動/和平博物館
台灣民主化過程中設立的一些近代歷史紀念館,如地方或中央政府設立的紀念館:台北228紀念館、綠島人權紀念園區、台灣人權景美園區,或由民間設立的紀念館:陳文成博士紀念會館、鄭南榕紀念會館、宜蘭慈林台灣民主運動館等,都是具有紀念「人權侵害」性質的近代歷史紀念館,這些館及其展示內容對台灣當代社會而言是陌生的。從國際視野來看,這些跟隨民主化後產生的紀念館與國際社會正在興起的ICMEMO館(2001年ICOM設立紀念公共罪行受害者的紀念館國際委員會)或和平博物館,具有共通的特色。筆者提供前述我國六館,編入這次京都會議出版的《Museums for Peace Worldwide》,該書共計編入45國333館或團體,日本列入65館,日本設立和平或人權相關博物館,隱然成為普遍性市民運動,值得注目。

會議結束後,筆者前往東京拜訪曾經救援台灣政治犯的日本友人,10月11日,讀到日本的英文報紙刊出一張原住民舞蹈圖片,下方圖說大意:「Taiwan said peace to China in the national day.」對照台灣總統府官方致詞版本,惟一提及和平兩字是:以不存在且缺乏台灣國內共識的國共兩黨「九二共識」,自視為「開創和平新局」,對照中國並沒有釋出任何和平的訊息,是和平還是屈服?在京都同組討論的一位資深記者,提供2007年「無疆界記者組織」(Reporters Without Borders)所公佈的全球新聞自由指標,台灣名列第32名,在亞洲數一數二,中國名列第163名(倒數第7名,2008年最新公佈,台灣第40名,中國第167名,倒數第7名),新聞自由指標代表台灣社會持續民主化的自由度,而不少新聞媒體卻是我們生活中的噪音,這種弔詭的現象,反映了台灣新聞自由裡缺乏對「和平社會」的關照;國民黨再度執政幾個月來,荒腔走板,新聞自由度會是台灣嚴苛的考驗,最直接的觀察點是:選前以經濟馬上好掛帥,選後政治操作傾中不遺餘力,完全不提「民主轉型期正義」的課題,這個課題直接關係未來台灣的新聞自由度:自由報導的權利、新聞從業人的人身安全等,將因傾中現象而限縮。

和平不會從天而降,台灣自由、民主、平等的生活方式,從歷史艱難蛻變中學習而來,如果屈從於不自由的中國,人類民主發展的進程將顯現倒退的例子,這是嚴肅的生存課題,和平運動及和平博物館的重要性,對我們保護自我的生活方式,開啟了努力的方向。

[1] 漢字簡體:「日本國憲法第九條:1.日本國民誠心誠意希求以正義和秩序為基調的國際和平,並永久放棄以國權所發動的戰爭及武力威脅或武力行使作為解決國際紛爭手段。2.為了實現前項之目的,將不再保存、持有陸海空軍及其它戰鬥力,將不再承認國家的交戰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