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藉助「2009綠島‧和平‧對話」所展出「世界的和平博物館特展」展覽資料,從展覽內容的各館宗旨和歷史脈絡,各館名稱及教育目的各有不同。詳情請參照「2009綠島‧和平‧對話」部落格http://2009greenisland.blogspot.com/
壹、前言
東北亞在過去一個多世紀是戰爭頻仍的地區,從世界大戰、區域戰爭到內戰不斷發生,除甲午戰爭、日俄戰爭、諾門坎戰爭和二次大戰之外,如沖繩登陸戰、韓戰與八二三炮戰等均是史上罕有傷亡慘烈的殲滅戰,甚至東北亞是世界上到目前為止唯一曾被核彈轟炸與少有現在仍陷入核戰陰影的地區。基本上,所謂「冷戰」其實是歐美國家的概念,東亞在二次大戰後有韓戰、越戰與台海危機等,其實都是「熱戰」的狀態。甚至當歐美於1990年代初期進入「後冷戰」時期,其實亞洲還在「冷戰」與思維,兩岸、中日與南北韓的緊張關係一直持續到最近。這樣一個地區的國家們對戰爭的看法,即影響到整個地區的未來走向與命運。
就此而言,最能體現人們戰爭觀的是和平博物館(Museum for Peace)或戰爭紀念館,它們常流露人們對戰爭與和平等問題的基本觀點,特別是對待戰爭的態度。自古以來,世界上由於受階級立場、世界觀和人們的認識能力等因素的制約,因此對戰爭的根源、本質、歷史作用等問題,都有各種不同的認識。這些人們對戰爭問題的總括性看法,就涉及戰後反省的根本性問題。因此,觀察東北亞各國的和平紀念館,即能瞭解他們對待戰爭的態度。
由於二次世界大戰的慘烈與違反人權及人道,因此各國於戰後紛紛設立和平博物館,此一風潮特別是在1980、1990年代以後更是蓬勃發展。如奧地利和平博物館、西班牙和平博物館、烏茲別克和平博物館、德國和平博物館、以色列紀念與名號博物館、義大利和平博物館、哥斯大黎加和平博物館、美國猶太人大屠殺紀念博物館、柬埔寨金邊紀念館、諾曼第登陸和平紀念館、澳洲戰爭紀念館(註1)、臺北228紀念館和旗津「戰爭與和平紀念公園」等均是。這些博物館各有不同的設立背景及目的,包括戰爭災害、核爆、歷史事件、猶太大屠殺、反抗運動、人權運動、和平運動、種族隔離、種族滅絕等歷史因素。此點在東北亞各國亦不例外,只是由於台海兩岸與朝鮮半島均成為分裂國家。
一般而言,和平博物館主要功能是和平歷史教育、建立和平文化與展現支持和平的各種努力。但由於對戰爭起源、戰爭本質、戰爭性質、戰爭目的和戰爭的歷史作用等戰爭觀理論的不同,使得東北亞各國的和平博物館(或戰爭紀念館)呈現多元的戰爭觀。本文旨在透過東北亞各國的和平博物館(或戰爭紀念館)呈現的戰爭理論觀點,探討東北亞各國對戰爭的不同認識,以求確立對待戰爭的正確態度。
貳、東北亞各國和平博物館顯示的戰爭觀
一、日本
日本國內對於發動給亞太地區人民帶來重大災難的侵略戰爭,浮現兩種截然不同的聲音:一種是認為「敗者為寇」而不謝罪、不反省的聲音,在對於核爆耿耿於懷的同時,卻又強調當年日軍是為國而英勇作戰,因此即使反核也沒有提升到反戰的層面,此點正說明它對戰爭責任長期頑抗的根源所在。另一種是極端反戰甚至到反日程度而被稱為「自虐史觀」的聲音,他們徹底承認日本的戰爭責任,甚至協助東北亞週邊國家向日本進行索賠訴訟。這兩種不同戰爭觀和歷史觀的聲音,長期在日本國內進行歷史問題的論戰。
此點亦展現在和平與戰爭博物館的論辯狀態。日本和平博物館持續增加,是日本戰後廣泛和平運動的現象,從1955年廣島設立原爆館至今超過65館,地方性和平紀念館在1980、1990年代更形激增。雖然它們大多是以保存二次大戰記憶及遭受空襲為主的反戰博物館,而二次大戰歷史教育是日本和平館主要的和平教育內容,多數展館可稱為「為了和平的戰爭遺物館」,但如許多自衛隊基地恢復、增加戰爭館宣揚軍事科技,靖國神社遊就館於2002年更新展示,述說著日本現代戰爭史。
在此情形下,日本形成戰爭及和平館理念對峙的狀況,就日本二次大戰的戰爭責任、被侵略國反應、海外和平部隊派遣和憲法第九條等問題展開爭辯。大阪國際和平中心(1991)設立之初亦遭抨擊批評,但在市民和平運動的堅持下,終於得以呈現多種觀點的展示;1996年長崎原爆館更新展示時,引起右派反對日本侵略歷史放入展示而提出抗議。於是,日本和平博物館於1998年組織網絡;並於2005年設立的戰爭與和平女性博物館,從女性觀點著重戰爭及軍事對女性暴力。
此外,日本京都立命館大學於1992年成立全球第一個大學和平博物館,2005年更新常設展,展出(1)十五年戰爭(1931-1945,帝國軍隊/國民總動員/殖民地與佔領地/空襲/沖繩戰/原爆/和平的努力/戰爭責任);(2)現代戰爭(戰爭犯罪/殖民地獨立及冷戰/冷戰後戰爭/兵器開發/現代地域紛爭);(3)戰爭暴力及和平努力,不只展示戰爭歷史及和平運動,更期許協助每一位民眾思考個人可以為和平作什麼努力。同時,透過個人、團體、NGO組織,督促政府、聯合國為和平工作,扮演日本國內及國際上和平博物館交流的重要角色,曾於2008年10月主辦第6屆國際和平博物館會議。
日本另一個特色是為死難者立碑,日本認為戰爭是全體死難者的悲劇,因此「慰靈碑」到處舉目皆是(註2) 。此點揭示日本人的戰爭觀和歷史觀,這也可以解析日本戰爭遺留問題之所以拖延至今,一直得不到妥善解決的根本原因。
二、中國
「好的戰爭題材必是反戰的」(註3) ,但中國幾乎總是渲染英勇的而不是恐怖的色彩。「國恥」通常是中國對戰爭的標準衡量,中國的戰爭紀念館不是迫使人民思考,而是用來激勵人民對敵人滿懷仇恨,以及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如位於劉公島的甲午戰爭紀念館,即以「勿忘國恥」四個字為展館主題。位於浙江省舟山市定海城區的鴉片戰爭遺址公園,以鴉片戰爭古戰場為載體,園內建有鴉片戰爭紀念館(註4)、「三總兵」紀念廣場、百將題碑、傲骨亭等及遷建的三忠祠和在公園施工中發現的抗英陣亡將士古墓群。紀念館主要陳列定海兩次保衛戰的歷史文物、圖片資料等,「忠義殉國」為紀念館呈現的意涵。
另如北京盧溝橋畔宛平城內的抗日戰爭紀念館完成於1997年,陳列全國抗戰館、日軍暴行館、人民戰爭館和抗戰英烈館,以畫、景配合聲、光、電等現代化手段構成立體形象效果,再現日軍在盧溝橋挑釁和中國軍民奮起抗擊的情景,是中國全國及北京市重要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同時,南京大屠殺紀念館於1985年8月正式建成開放,其後經過幾次擴建,分展覽集會區、遺址悼念區、和平公園區和館藏交流區等四個功能性區域,是一座紀念性的遺址型歷史博物館,也是中國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全國文物保護單位。
此外,於2008年入選首批國家一級博物館的哈爾濱東北烈士紀念館(註5),以及將於2010年落成的東北抗聯博物館,展示東北抗日聯軍的文物和從日軍及偽滿當局活動來反映東北抗聯的見證物。另外中國各省都設有抗日戰爭紀念館,還有如八路軍太行紀念館(註6)等,全面地展現抗日英雄的事蹟。
中國的官方戰爭觀一直是傾向於讚揚戰爭英雄年輕、不怕死的軍人形象,且不可避免地宣揚對敵人的仇恨。戰爭英雄的精神狀態是狂熱的,價值觀則傾向於強烈的善惡二元對立,而以一種因無知而產生的無畏,代替對戰爭恐怖性的理解。在這種極端教育環境下成長的人,通常都認為暴力是唯一的途徑,認為只能以非理性來對付非理性。
對於反戰者來說,暴力本身永遠沒有正當性,但中國官方戰爭觀的邏輯是必須將一部分戰爭認定為「正義的」,而另一部分為「非正義的」。在這個基礎上,中國政府可以高唱「中國人民熱愛和平」的高調,但不可能產生真正的反戰——最多不過是反對「非正義戰爭」。近年來,中國更逐漸將南京大屠殺視為悲劇而非恥辱,並將之「私有化」,成為對日關係的籌碼與愛國教育的主軸。
三、韓國
朝鮮半島是東北亞的火藥庫,百餘年來一直處於戰爭或戰爭的威脅中,所以其人權被侵害的問題亦極為嚴重。由於北韓威脅的存在,使得韓國反戰聲浪難以公開化,只能朝歷史與人權問題著手。
在北韓的威脅下,韓國必須強調防衛是和平的基礎前提。如韓國戰爭紀念館(War Memorial Museum,或稱首爾朝鮮戰爭紀念館、首爾戰爭紀念館),是位於韓國首爾的國家級博物館,為世上最大規模的戰爭主題紀念館(註7),以收集、保存和展出歷代韓國戰爭的史料為宗旨(註8)。另如仁川登陸作戰紀念館(註9)是強調仁川登陸在世界現代兩棲登陸戰爭史上的地位,凸顯其創造一個在最不可能的獲勝地方取得最輝煌的勝利戰果。龍山戰爭紀念館分為六個主題展覽室,再現韓國人民團結奮戰、勇於犧牲的場面,是為了紀念在戰爭中犧牲的烈士,並使民眾進一步瞭解韓國的戰爭史和韓國軍隊的發展史。
同時,為日本教科書寫二次大戰責任爭議,韓國於1987年成立韓國獨立館。為了紀念1980年代民主化風潮下爭取民主的重大事件,分別於1999年設立釜山民主公園(紀念釜山1960及1979年民主運動)、國立光州518民主墓地紀念館(紀念1980年5月18日光州民主運動)。1987年,首爾市政府於日本殖民時期監獄設立西大門刑務所歷史館;2008年,濟州島設立濟州43和平紀念公園。
此外,韓國的和平博物館極有國際觀。如因韓國曾隨美國參與越戰,南韓NGO組織發起向越南人民道歉運動,2003年於首爾成立和平博物館中心。1998年,民間團體於首爾近郊設立球全第一個日本軍慰安婦歷史館及慰安婦分享之家。南韓並於2007年10月在中國江蘇省揚州市成立「崔致遠紀念館」(註10),這是中國政府批准的、在中國土地上建立的第一所外國人紀念館。韓國更於1995年在國際法庭所在地—荷蘭海牙設立「李儁和平紀念博物館」,呈現早年積弱的韓國是如何在國際現實秩序安排下受盡打壓,同時也向參訪者傳達著「區域和平」和各國彼此尊重的訴求。
四、琉球
二次大戰末期的琉球群島登陸作戰傷亡慘烈,雙方死亡20萬餘人。戰後沖繩各島市町村不斷設立慰靈碑,總數已超過360座。沖繩「復歸」日本之後,於1975年6月12日設立沖繩縣立平和祈念資料館(舊館),是最早以保存戰爭歷史記憶而設立的展館(註11)。沖繩本島另有著名的姬百合和平紀念資料館、對馬丸紀念館等。以沖繩縣平和祈念資料館為首的這些展館,揭示來自歷史教訓的「沖繩之心」,提出沖繩走向新世紀的和平心願。
除了以琉球為主體觀點的近代歷史展示之外,琉球的和平展館以教育愛好和平的新一代兒童為主要對象,展示來自世界各國兒童的夢想創作,並探討今日地球環境、戰爭與紛爭、貧窮等人權問題。同時,為了世界的和平─醫療福祉、教育自然生活、人權保護、國際合作等,提供民眾反思戰爭遺緒的課題,向世界傳達和平之心。
Susan Sontag說:「在很多反戰辯論家眼中,戰爭是通稱,而她所描繪的影像,則是無名的、通稱的受害者。……對於那些認定某一方是對的,而另一方是壓迫的和不公正的,因而戰鬥必須繼續下去的人來說,重要的恰恰是何人被殺和被何人所殺。」,體現並非戰爭主體的琉球民族的和平願景。這些展館代表對戰爭歷史記憶的情感,以創造東北亞和平對話環境的當代觀點來看,顯示東北亞鄰國人民回溯歷史,面對未來的特殊意義。
五、台灣
與韓國相同地,由於國民黨政權以反攻大陸為政策主軸,使得台灣成為反攻基地,過去政府所設戰爭展館以宣揚輝煌的勝利戰果為主,反戰聲浪難以公開化,只能朝歷史與人權問題著手。
如金門和馬祖都有著豐富的戰爭經歷。金門歷經有名的「古寧頭大戰」、「八二三」砲戰等戰役之洗禮,再加上戰地特有的坑道,因此設有一些戰爭紀念館,太武山上並有「勿忘在莒」石碑。馬祖北竿後澳村後方大澳山有大後山戰爭和平紀念館,是馬祖整體戰地景觀與歷史風貌具體而微的縮影,工程規劃以地區的軍事歷史、戰爭知識、模擬軍事陣地、冷戰時期東太平洋防線等角色等,引領民眾體驗與感受「前線戰地」的氛圍。
在解嚴之後,由於台灣本島近百年並無國際戰爭經驗,因此先設置的都是人權紀念館與紀念碑。如臺北二二八紀念館(Taiwan 228 Memorial Museum)(註12)、臺臺北市鄭南榕基金會紀念館(Taiwan Deng Liberty Foundation / Memorial Museum)(註13)、陳文成博士紀念基金會(Taiwan Dr. Chen Wen-Chen Memorial Foundation)(註14)、慈林台灣民主運動館(Taiwan Democratic Movement Museum)(註15)、台東綠島人權文化園區(Taiwan Green Island Human Rights Memorial Park)(註16)和台灣人權景美園區 2007,Taiwan Taiwan Human Rights Jingmei Park)(註17)等。
然而,無論是二次大戰的台灣人日本兵、被國民黨捉到中國打國共內戰的台灣兵、甚至有被俘穿上解放軍服的台灣兵,過去台灣人存在無數的「無國戰士」,但卻一直沒有以國家之名的和平紀念公園或紀念館,用以紀念漂泊的亡靈並為其招魂,直到戮力推動旗津「戰爭與和平紀念公園」的許昭榮先生,於2008年5月20日以自焚死諫後,延宕多年的「戰爭與和平紀念公園」總算拍板定案。
和平紀念公園和主題紀念館在高雄市政府積極推動下終於落成啟用,台籍老兵許昭榮自焚高雄市發起關懷台籍老兵文化協會,將持續推動台籍老兵史料蒐集和催生台灣兵文物紀念館,完成他的遺願。「戰爭與和平紀念公園」名稱已底定,並決定移除八二三砲戰戰歿者紀念碑,另台灣兵文物館也將展示相關史料,讓國人更瞭解台籍老兵歷史。
參、和平的真諦並非沒有戰爭
自和平研究(Peace Research)在1950年代未至1960年代前半期成為一種新興的學問運動以來,學界對和平的定義傳統上是採取一種消極的和平,認為和平即是「無戰爭的狀態」。在此見解下,戰爭的反義詞就是和平,和平就是沒有直接暴力的狀態。目前此種見解則轉化為要求積極的和平,認為真正的和平必須是「結構性暴力(Structural Violence)的排除」。如此一來,和平的反義詞並非只是戰爭而已,而是包括社會暴力所產生的「非和平狀態」(Peace lessness),和平應該包括所有沒有間接暴力的狀態。
不同的和平觀與不同的價值立場,蘊涵著迥然不同的政策取向。就消極和平的立場而言,政策目標具體而明確的是要防止與終止戰爭,但缺點是有流於形式主義的危險,將反對戰爭作為最高價值,忽視引起戰爭的深層背景與諸種原因,從而難以在根本上排除引發戰爭的原因,使戰爭的危機仍可能在未知的將來再度引爆。與此相對,積極和平派的觀點,比較能夠從根本上探求出引發戰爭的原因並尋求解決之道,從而在學術上擴大和平研究的廣度與深度。
若要從東北亞的和平紀念館看各國對戰爭的反省,首先必須釐清內心的出發點是愛或是恨,如此對同一事件的處理即有迥然不同的結果。以台日關係史上第一件重大衝突的「牡丹社事件」(註18)為例,在事件第135周年時,在那霸市護國寺的牡丹社事件被害者墓前,十八名來自牡丹鄉的訪客祭上檳榔及水酒,並以排灣族的禮儀為犧牲者祈福,兩個民族的子孫攜手和解,牡丹鄉和宮古島的平良市更結為姐妹市,約定為雙方更美好的未來共同努力扶持。整個過程充滿著「愛」。同一時期,台灣立委高金素梅卻以原住民英靈被入祀靖國神社為恥,不管這些英靈在台灣是否尚無收納場所,或是這些原住民家屬是否全體同意,即逕行以原住民遺族代表自居,兇惡叫罵之外還是兇惡叫罵,整個過程充滿著不可能和解溝通的「恨」,並未看到任何有助於雙方美好未來的提案。
和平並非僅是一種存在狀態,而毋寧是持續被挑戰與被達成的一種被動過程。和平崇高的願景是透過提倡尊重人性尊嚴的價值觀念,進而創造出個人的和諧、家庭的和平、群體與群體、國與國之間共存共榮的和平大環境。在揭示「和平」的正當名義下,引領台灣走向自主的生存空間,並謀求參與國際社會的管道。此一理想可透過參與並支持各項政治、社會、經濟改革,推廣人權與和平教育等方法逐步實現,將和平的理念散播至台灣及全世界,使得人類全體得以在新的世界中擁抱和平與尊嚴。
肆、結語-對台灣的省思
二十世紀是人類歷史中最血腥的一個紀元。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韓戰、越戰等大規模戰爭,每一次都屠殺難以數計的生命。數千年以來,許多詩人、教士、政府官員都在讚揚著戰爭英雄,鼓勵人們為種種教條和主義而進行殺戮、破壞乃至犧牲性命。在這樣的環境下,怎麼能確保和平呢?捍衛世界和平最重要的策略,便是徹底改變人心對戰爭、衝突的看法,告訴人們要為這些災難付出很大、很大的代價,即使勝利的一方也不例外。不管人們把一場戰爭宣傳得多麼光榮,多麼神聖,其結果都將導致破壞、敵對、與恐懼,而這些都將反過來埋下日後衝突的源頭。和平博物館的作用即在於此。
另一方面,和平不是只有在國家間的武力衝突時才受到威脅,在政府威逼、壓迫其人民的情形下,人類同樣無法享有和平。只要人民心存恐懼,就沒有和平可言。雖然大西洋憲章早已確立「免於恐懼的自由」為基本人權之一,但台灣人民就不曾享受這樣的自由。
基於戰略地位的重要性,臺灣一直是列強掠奪的目標。荷蘭人、滿洲人、日本人、以及被中國人民唾棄的蔣介石政權,先後成為這個島的統治者。對於這些挾武力進駐臺灣的外來政權,臺灣人民並沒有選擇的餘地。為了消滅臺灣社會的抵抗意識,這些政權採取血腥的鎮壓和嚴密的思想控制。四百年來臺灣島上不斷重演著人權侵害的悲劇。以二次大戰之後為例,國民政府先以二二八事件屠殺數以萬計的本土菁英,以取得對臺灣社會的控制權,再以持續40年之久的白色恐怖,讓臺灣人民精神緊張,不得不服從於獨裁政權。異議人士動輒被逮捕下獄,或因列入黑名單而不得返國。
在蔣氏父子政權之後,當臺灣人努力嘗試建立民主體制,逐步脫離半世紀以來加諸其上的獨裁統治,準備挺立於國際社會之際,中國卻開始成為新的恐懼來源,企圖以打壓臺灣的外交活動、以軍事演習和飛彈試射來威嚇臺灣,根本不在乎臺灣多數人民的意願。面對在天安門事件時於全世界媒體前公然屠殺抗議學生民眾的北京政府,很少人會相信如果中國統治台灣,類似一九四七年的二二八大屠殺不會再發生。臺灣人民迄今仍身處於毀滅性戰爭的威脅陰影之下。
免於恐懼的自由是一種基本人權。如果我們容許地球上存在侵害此種人權的事實而予以漠視,則真正的和平將永不會到來,國際社會因放任納粹迫害猶太人,而引發二次大戰的殷鑒不遠,因此我們絕對不能滿足於眼前表面上假象的和平狀態,而無視於部份人類正在受苦受難的事實。逃避事實、並以眼前的安逸為已足的心態,只會麻痺吾人追求正義公理的意志,變相鼓勵侵害人權的不義行為繼續發生,成為破壞和平的幫兇。
和平是全世界人類的共同利益,要享有真正而永續的和平,必須深切體認到過去破壞和平的錯誤行為所帶來的教訓,更必須使造成人類恐懼的不義現象在地球上絕跡。和平博物館不只是在紀念與提醒人類應重視和平,更有消弭所有可能破壞和平因素的積極理念。由於臺灣人民迄今仍無法真正享有和平,東北亞愛好和平的人士應共同努力,不要讓臺灣問題成為影響東北亞甚至世界和平的變數,攜手邁向沒有戰爭恐懼與人權侵害的和平世紀!
不同的和平觀與不同的價值立場,蘊涵著迥然不同的政策取向。就消極和平的立場而言,政策目標具體而明確的是要防止與終止戰爭,但缺點是有流於形式主義的危險,將反對戰爭作為最高價值,忽視引起戰爭的深層背景與諸種原因,從而難以在根本上排除引發戰爭的原因,使戰爭的危機仍可能在未知的將來再度引爆。與此相對,積極和平派的觀點,比較能夠從根本上探求出引發戰爭的原因並尋求解決之道,從而在學術上擴大和平研究的廣度與深度。
若要從東北亞的和平紀念館看各國對戰爭的反省,首先必須釐清內心的出發點是愛或是恨,如此對同一事件的處理即有迥然不同的結果。以台日關係史上第一件重大衝突的「牡丹社事件」(註18)為例,在事件第135周年時,在那霸市護國寺的牡丹社事件被害者墓前,十八名來自牡丹鄉的訪客祭上檳榔及水酒,並以排灣族的禮儀為犧牲者祈福,兩個民族的子孫攜手和解,牡丹鄉和宮古島的平良市更結為姐妹市,約定為雙方更美好的未來共同努力扶持。整個過程充滿著「愛」。同一時期,台灣立委高金素梅卻以原住民英靈被入祀靖國神社為恥,不管這些英靈在台灣是否尚無收納場所,或是這些原住民家屬是否全體同意,即逕行以原住民遺族代表自居,兇惡叫罵之外還是兇惡叫罵,整個過程充滿著不可能和解溝通的「恨」,並未看到任何有助於雙方美好未來的提案。
和平並非僅是一種存在狀態,而毋寧是持續被挑戰與被達成的一種被動過程。和平崇高的願景是透過提倡尊重人性尊嚴的價值觀念,進而創造出個人的和諧、家庭的和平、群體與群體、國與國之間共存共榮的和平大環境。在揭示「和平」的正當名義下,引領台灣走向自主的生存空間,並謀求參與國際社會的管道。此一理想可透過參與並支持各項政治、社會、經濟改革,推廣人權與和平教育等方法逐步實現,將和平的理念散播至台灣及全世界,使得人類全體得以在新的世界中擁抱和平與尊嚴。
肆、結語-對台灣的省思
二十世紀是人類歷史中最血腥的一個紀元。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韓戰、越戰等大規模戰爭,每一次都屠殺難以數計的生命。數千年以來,許多詩人、教士、政府官員都在讚揚著戰爭英雄,鼓勵人們為種種教條和主義而進行殺戮、破壞乃至犧牲性命。在這樣的環境下,怎麼能確保和平呢?捍衛世界和平最重要的策略,便是徹底改變人心對戰爭、衝突的看法,告訴人們要為這些災難付出很大、很大的代價,即使勝利的一方也不例外。不管人們把一場戰爭宣傳得多麼光榮,多麼神聖,其結果都將導致破壞、敵對、與恐懼,而這些都將反過來埋下日後衝突的源頭。和平博物館的作用即在於此。
另一方面,和平不是只有在國家間的武力衝突時才受到威脅,在政府威逼、壓迫其人民的情形下,人類同樣無法享有和平。只要人民心存恐懼,就沒有和平可言。雖然大西洋憲章早已確立「免於恐懼的自由」為基本人權之一,但台灣人民就不曾享受這樣的自由。
基於戰略地位的重要性,臺灣一直是列強掠奪的目標。荷蘭人、滿洲人、日本人、以及被中國人民唾棄的蔣介石政權,先後成為這個島的統治者。對於這些挾武力進駐臺灣的外來政權,臺灣人民並沒有選擇的餘地。為了消滅臺灣社會的抵抗意識,這些政權採取血腥的鎮壓和嚴密的思想控制。四百年來臺灣島上不斷重演著人權侵害的悲劇。以二次大戰之後為例,國民政府先以二二八事件屠殺數以萬計的本土菁英,以取得對臺灣社會的控制權,再以持續40年之久的白色恐怖,讓臺灣人民精神緊張,不得不服從於獨裁政權。異議人士動輒被逮捕下獄,或因列入黑名單而不得返國。
在蔣氏父子政權之後,當臺灣人努力嘗試建立民主體制,逐步脫離半世紀以來加諸其上的獨裁統治,準備挺立於國際社會之際,中國卻開始成為新的恐懼來源,企圖以打壓臺灣的外交活動、以軍事演習和飛彈試射來威嚇臺灣,根本不在乎臺灣多數人民的意願。面對在天安門事件時於全世界媒體前公然屠殺抗議學生民眾的北京政府,很少人會相信如果中國統治台灣,類似一九四七年的二二八大屠殺不會再發生。臺灣人民迄今仍身處於毀滅性戰爭的威脅陰影之下。
免於恐懼的自由是一種基本人權。如果我們容許地球上存在侵害此種人權的事實而予以漠視,則真正的和平將永不會到來,國際社會因放任納粹迫害猶太人,而引發二次大戰的殷鑒不遠,因此我們絕對不能滿足於眼前表面上假象的和平狀態,而無視於部份人類正在受苦受難的事實。逃避事實、並以眼前的安逸為已足的心態,只會麻痺吾人追求正義公理的意志,變相鼓勵侵害人權的不義行為繼續發生,成為破壞和平的幫兇。
和平是全世界人類的共同利益,要享有真正而永續的和平,必須深切體認到過去破壞和平的錯誤行為所帶來的教訓,更必須使造成人類恐懼的不義現象在地球上絕跡。和平博物館不只是在紀念與提醒人類應重視和平,更有消弭所有可能破壞和平因素的積極理念。由於臺灣人民迄今仍無法真正享有和平,東北亞愛好和平的人士應共同努力,不要讓臺灣問題成為影響東北亞甚至世界和平的變數,攜手邁向沒有戰爭恐懼與人權侵害的和平世紀!
【註釋】
註1: | 澳州戰爭紀念館(Australian War Memorial)位於首都坎培拉市中心的首都山上,毗鄰澳洲國家圖書館和國家美術館。澳洲戰爭紀念館於1941年正式對外開放,至今收藏著大量的關於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圖片,戰爭遺留物和文字記載。另澳洲為紀念二次大戰陣亡戰士而於雪梨格里芬湖北面,修建一座特別的圓頂紀念館,館內有追思堂、展覽室、放映館等。http://kusou.blogspot.com/2009/06/shrine-of-remembrance.html |
註2: | 如豬苗代的沼倉即有「中華民國人殉職者慰靈碑」、「朝鮮人殉難者慰靈碑」「中國殉難烈士之碑」等三碑並存的現象。 |
註3: | 《越戰獵鹿人》導演Michael Cimino的名言。 |
註4: | 1997年6月建成,展廳分國恥篇、抗爭篇和回歸篇三大部分,公園為紀念鴉片戰爭定海保衛戰而設立,是浙江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1年6月,被中共中央宣傳部命名為全國愛國主義示範基地。 |
註5: | 東北烈士紀念館始建於1948年10月10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建立的第一個規模較大的紀念性博物館。 |
註6: | 八路軍太行紀念館坐落於太行老區、八路軍的故鄉——山西省武鄉縣城,1988年建成對外開放,直屬山西省文物局,是中國唯一一座全面反映八路軍八年抗戰史實(故簡稱八路軍紀念館)的大型革命紀念館。 |
註7: | 戰爭紀念館位於首爾的中心城區,該地曾是大韓民國陸軍總部。該地在日治時期曾為日軍的駐地,韓戰後亦被美軍用作營地。該館於1990年9月動工興建,1993年12月竣工,1994年6月10日正式開放。 |
註8: | 館內護國追悼室是以紀念為國犧牲的忠貞烈士為題;戰爭歷史室、朝鮮戰爭室、海外派兵室、國軍發展室、大型裝備室和發散設備室則主要利用展品與介紹,陳述韓國的戰爭史及其軍隊的發展。戰爭歷史室和朝鮮戰爭室主要著重韓國的戰爭史。館內的「和平廳」現在是結婚用的禮堂。另外,戰爭紀念館亦設有書店,提供戰爭相關的書籍和各種軍事紀念品。 |
註9: | 位於仁川廣域市延壽區玉蓮洞,於1984年仁川開港紀念100周年時開放。 |
註10: | 崔致遠是南韓新羅時期的大文學家,被譽為「東國文化之父」,11歲時孤身到中國留學,17歲科舉及第,是一位為韓中友好做出卓越貢獻的歷史性人物。 |
註11: | 沖繩縣立平和祈念資料館係於2000年4月1日開館,位於沖繩島南邊摩文仁的平和祈念公園內。公園佔地廣達47公頃,主要包含「國立沖繩戰歿者墓苑」、「沖繩縣平和祈念資料館」、「平和之礎」等各式各樣的紀念物,公園內設有國立沖繩戰歿者墓苑,平和礎石區銘刻戰死者20多萬人名單,台灣出身者有34人。 |
註12: | 臺北二二八紀念館於1997年2月28日(228事件50周年)正式開館,是台灣第一個與二二八事件相關的紀念館,位於臺北市二二八和平公園內。紀念館建築是日本殖民時代的「放送局」,也是228事件當時的廣播電台。台灣政府此前於1995年在臺北市二二八公園內設立228紀念碑,其後於2007年2月28日核定於臺北市南海路舊美新處設立228國家紀念館。詳情請參照2009綠島和平對話部落格http://2009greenisland.blogspot.com/ |
註13: | 鄭南榕因所經營的《自由時代雜誌》刊登〈台灣新憲法草案〉,遭政府以叛亂罪通緝。鄭南榕為堅持百分之百的言論自由,於1989年4月7日以自焚抵抗。鄭南榕紀念會館於1999年正式開館,完整保存鄭南榕自焚的歷史現場,展出鄭南榕隨身物品與手稿、相關社會運動照片及自由時代雜誌社的出版品,以見證箝制思想言論自由的時代,啟發觀眾瞭解爭取自由的寶貴歷史事件。詳情請參照2009綠島和平對話部落格http://2009greenisland.blogspot.com/ |
註14: | 1981年,關心台灣民主與人權運動的陳文成博士被警備總部約談,翌日淩晨即陳屍於台大研究生圖書館旁,陳文成事件使海內外重視台灣民主運動。為紀念熱愛鄉土而犧牲性命的陳文成,海內外台灣人踴躍捐款,於1998年成立台美交流基金會,2000年更名為陳文成博士紀念基金會。人權教育是基金會工作的主要目標,除在會址展示陳文成博士相關遺物外,也透過台灣人權史料的蒐集與研究、定期舉辦講座、出版、策展、活動。詳情請參照2009綠島和平對話部落格http://2009greenisland.blogspot.com/ |
註15: | 慈林台灣民主運動館於2002年2月28日在宜蘭慈林文教中心成立,是以台灣民主運動史為主軸的展場,另外有林家舊宅展出1980年2月28日林宅血案祖孫3人遺物、文件。該館收藏、展示台灣民主運動文物史料,設有台灣社會運動史料中心,提供研究台灣民主化資料,紀錄台灣民主發展史。詳情請參照2009綠島和平對話部落格http://2009greenisland.blogspot.com/ |
註16: | 綠島是台灣過去關政治犯的重要監獄所在地。1999年12月10日,人權紀念碑公園落成。2000年11月開始籌設綠島人權文化園區,以人權歷史、島嶼生態、和平文化為宗旨,2002年12月開放綠洲山莊監獄供民眾參觀。2009年預定完成新生訓導處部分房舍「復原」及模型展示。詳情請參照2009綠島和平對話部落格http://2009greenisland.blogspot.com/ |
註17: | 台灣人權景美園區過去一直被稱為新店或景美「軍法看守所」(1968-1987年),與「青島東路3號」的軍法處(1949-1968年)是白色恐怖時期(1949-1987年)兩個重要的拘押、審判政治犯的地方。經判決確定者除少部分在此代監執行,其餘或槍決或送往綠島等其他地方監禁,美麗島事件亦在此羈押、審判。園區於2007年12月10日國際人權日正式開放,邀請海內外曾經參與救援台灣政治犯的外國朋友參加。園區以人權歷史、監獄遺址之保存及再利用為主軸。詳情請參照2009綠島和平對話部落格http://2009greenisland.blogspot.com/ |
註18: | 1871年,宮古島的年貢搬運船,從那霸港出發回航途中遇上海難,漂流到台灣屏東的恆春。其後,船上的66人因迷路走進山間的牡丹鄉,結果其中54人(其中宮古島住民43人)被台灣原住民所殺。三年後(1874年),日本明治政府以保護琉球漁民為名,出兵台灣並欲收回遺骨,當然也殺害不少台灣原住民。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