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頁圖文版權所有,若有轉貼、引述請先取得同意◆   【回首頁】

<<<<<<白色恐怖受難者最新名單展、和平詩畫展、世界和平博物館特展,持續展出中,歡迎參觀。><<<<<<

戰爭記憶與認同取向:沖繩和平意識之特徵

文/林泉忠

林泉忠(LIM, John Chuan-Tiong),日本國立東京大學法學博士、美國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傅爾布萊特學者、日本國立琉球大學副教授。電子郵址:johnlim@fas.harvard.edu﹔部落格:http://blog.ifeng.com/1305287.html

日本沖繩縣(或稱「琉球」)是二戰期間日本國内遭受戰火蹂躪最深重的地區之一。

在二戰末期的一九四五年三月下旬至六月下旬的沖繩戰中,戰死的人數逾二十萬,其中沖繩縣出身者超過十二萬,包括爲數九萬多的一般民衆(註1),佔當時沖繩人口的三分之一,慘重之程度即使在遭受二戰戰火洗禮的地區之中亦屬罕見。這場戰爭所留下的陰影,數十年來在沖繩社會揮之不去,並使沖繩在戰後成爲日本反戰意識最強烈、和平意識最濃厚的一個縣。

值得強調的是,儘管日本本土的廣島、長崎也同樣深受二戰之苦,也是和平意識強烈的地區,但是沖繩的反戰與和平意識卻多了一份廣島和長崎沒有的歷史沉重感,以及與近代以來跌宕起伏的國族認同錯綜複雜的關係。

今年正值日本薩摩入侵琉球整四百年與明治日本吞併琉球一百三十週年,在此一對沖繩而言異乎尋常的重要年份,來探討沖繩民衆和平意識中夾雜的歷史苦難以及與日本糾纏不清的情感關係,顯得更有意義。

一.沖繩戰紀念形式的多樣性

沖繩社會之所以在戰後能夠長期維持高漲的和平意識,持續至今的各種戰爭紀念設施與相關活動在很大程度上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這些設施與活動的目的雖然都離不開追悼死難者、銘記戰爭的殘酷以及呼籲珍惜和平的可貴,不過不同的紀念方式所側重的功能也有所不同。

首先是戰爭結束紀念日與相關的集會等活動。這些活動通過一年一度隆重的追悼儀式與紀念集會,高度集中地提醒人們對過去那場戰爭的記憶以及冀望歷史記憶的傳承。沖繩最重要的紀念日是六月二十三日的「慰靈日」,用以紀念沖繩戰的結束,有別於日本本土八月十五日的「終戰紀念日」。其中由縣政府主辦的「沖繩全戰歿者追悼式」廣受媒體注目,近年來還成爲日本首相不可缺席的重要儀式 。(註2)

同樣是延續戰爭記憶與喚起和平意識,常年設置的戰爭紀念碑、紀念館,其影響力並不局限於某一天,受教育的對象也並不集中在沖繩的民衆。如果說戰爭紀念碑最重要的意義在於追悼死難者,那麽主要以展覽方式呈現的戰爭紀念館則更具教育後人的功能。

沖繩本島的南部是沖繩縣的中樞地區,也是沖繩戰的主戰場。各式各樣的紀念碑集中在南部,林林總總,據估計不下一百座。在紀念館方面,較大型的公立設施主要包括沖繩縣和平祈念資料館及國立墓苑、姬百合和平祈念資料館、海軍司令部戰壕、對馬丸紀念館,而縣級以下的非專門設施裏也有不少包括了沖繩戰的展示,如沖繩縣立博物館、那霸市歷史博物館、沖繩市立郷土博物館、烏魯瑪市立石川歷史民俗資料館、南風原町立南風原文化中心等。而民間設施中較受推崇的則有佐喜眞美術館。這些設施不僅著重重現戰爭史實,由於長年吸引了包括來自日本本土的學生團體,其教育新一代的意義不言而喻。

在沖繩,維繫戰爭記憶的另一種重要方式是透過研究、口述歷史與藝術加工,以平面媒體或音像媒體的方式展現出來。其中爲數最多的是傳統的平面媒體。幾乎所有沖繩的書店裏,都設有沖繩相關内容的書架,此現象在日本本土的書店裏相對罕見。有關沖繩戰的書籍在八十年代出版最多,即使是現在每年仍有新的相關著作面世。在音像媒體方面,主要是電影,較受矚目的作品有《激動的昭和史—沖繩決戰》、《蔗田之歌》、《姬百合塔》,以及《海龜與少年》等。

此外,在戰跡紀念設施、公民舘、文化中心、學校等公立與民間機構所舉辦的戰爭生存者演講會、戰時失蹤者的追查、戰歿者遺骨的查證、歸還、慰安婦設施的調查與受害人的查尋等都可以看出沖繩社會積極記錄戰爭、保存戰爭記憶的努力。

二.戰後和平意識的呈現

沖繩民衆強烈的和平意識並不停留在保存戰爭記憶的層面,而同時也在戰後的社會發展與現實生活中展現出來。

其中最爲人熟知的是沖繩民衆長期對反對美軍基地的執著與堅持。沖繩戰後,美國佔領沖繩並開始了長達二十七年的單獨統治,期間在東亞冷戰格局成型初期的一九五零年前後開始在沖繩大舉建設美軍基地,這些基地大部分在一九七二年沖繩歸還日本後仍繼續運作。目前駐日本的美軍有七成左右集中在沖繩,美軍基地在沖繩本島就佔有了百分之二十的土地。

沖繩社會的反美軍基地運動在一九七二年後仍持續至今,其中給世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一九九五年因發生美軍強暴沖繩少女而爆發的沖繩大規模反美軍基地運動。其間沖繩縣知事大田昌秀(註3)拒絕代理簽署延長部分由美軍所佔有的土地租約,一度導致沖繩與中央政府關係異常緊張。同時,沖繩社會還出現了回歸日本後罕見的要求沖繩獨立的議論,前沖繩老市長撰著的《沖繩獨立宣言》一時成爲沖繩最暢銷的新書。

這場波瀾壯闊的反美軍基地運動,透過大型集會、抗議遊行、研討會、報紙/雜誌/電視/電臺等媒體的集中報道,成功地將和平意識擴大到紀念沖繩戰以外的現實生活中去。

延續這場高能見度的和平運動的另一個重要契機,是二零零四年發生的美軍直升機墜毀撞到沖繩國際大學校舍事件。值得一提的是,此事件不僅提供了喚起沖繩人民的戰爭記憶以及刺激和平意識的新材料,事後還引發一場民間自發的公民運動。運動的起因緣自於遭受校舍撞損的大學當局事後決定拆除損傷的牆壁,進行修補工程。此一決定引發部分市民強烈反對,並組織自主的護墻行動委員會,要求大學保存這堵牆壁,以作反省戰爭、教育世人的和平用途。

沖繩人民的和平意識還滲透到政治領域。減輕「基地」壓力、維持沖繩「和平」現狀,每每成爲選舉候選人爭相表達的訴求。而自一九九零年代的大田縣政開始,「和平」成爲沖繩縣政府所高舉的與「共生」「自立」並立的三大願景之一。

三.和平資料館篡改事件

一九九五年的反美軍基地與二零零四年的護墻運動都涉及美軍的暴行或失誤,容易讓人與當年沖繩戰因美軍的登陸而慘烈傷亡作一聯想。然而,一個巴掌打不響,沖繩戰是美日之間的戰爭,兩國交戰始於一九四一年日本偷襲珍珠港,沖繩社會如何面對戰前與戰時日本的責任,則是另一個極爲棘手、卻也難以迴避的問題。

近年來有另外兩宗在沖繩爆發的事件正是直接涉及日本在沖繩戰中的責任問題,使此一長期被視爲禁忌的敏感問題終於浮出水面。

首先是發生在一九九九年的和平資料舘篡改事件。沖繩和平祈念資料舘是沖繩紀念沖繩戰最重要的設施,也在相當程度上代表了沖繩社會對戰爭與和平的認知,因此其一舉一動也備受矚目。資料舘於沖繩回歸日本三年後的一九七五年開設,當初的紀念内容集中展示在沖繩戰期間日軍司令牛島満的遺像和日軍遺物。直到一九七八年,受到縣民與研究者的批評後,才逐漸改成以沖繩民衆視角的展覽方式。

另一宗,發在資料舘新舘開幕一年前的一九九九年八月十一日,沖繩兩大報社之一的《琉球新報》報導了正在籌備中的資料舘中有關戰壕復原模型在未得到監修委員的同意下遭到篡改的消息。報導一出,縣首府那覇市職工會與縣職工會率先召開緊急動員大會,對行政當局作出強烈批判。

引發廣泛批評的是題爲「戰壕慘劇」的模型,包括「住民的避難生活」和「看護傷兵與強制自殺」兩部分。前者原來的設計是持槍的日本士兵命令一名母親封住嬰兒的口(以免嬰兒嚎哭,讓敵人發覺),後者則是日本士兵手拿裝著砒霜的牛奶瓶,旁邊則有護士和被蓋上毯子的屍體,描述戰敗前夕發生日本軍人強迫住民自殺的情景。然而,更改後的内容變成前者持槍的士兵不再持槍,後者強令自殺的日本士兵則不知所蹤。

除此之外,和平資料舘八重山分舘也發生性質相似的問題。在照片展覽的説明文中,在未徵詢監修委員與專門委員意見的情況下,當局將原文中的「強制離開」改成「避難命令」,被視爲有意弱化政府責任。

根據沖繩媒體的追查,後來被證實「篡改」指示來自新上任的縣知事稻嶺惠一。稻嶺在同年三月的一次相關會議上,指出「以批判國策為内容的展覽合適嗎?」、「縣政已經輪替(註4),展覽内容有所變更理所當然。而且是縣立資料舘,展出批判國策的内容通嗎?展覽的責任(不僅僅在監修委員),縣政府也有必要跟進」。儘管稻嶺事後做出澄清,但是媒體仍緊追不放,最後縣政府以折衷的方式作出妥協,問題才告一段落。


四.「集體自殺」問題與教科書風暴

值得重視的是,這次和平資料舘篡改事件從八月十一日事發開始至十一月十二日落幕爲止,得到了媒體、學界、反戰和平團體,以及左派在野黨的高度關注,沖繩兩大報紙《沖繩時報》和《琉球新報》也針對該問題共作了一百六十次的報導。社會議論的焦點也從尊重歷史、追究行政部門責任,擴大到如何正視歷史,尤其是日本在二戰的責任問題上。

繼和平資料舘篡改事件後,近年來涉及沖繩戰中的日本責任問題,並引發更大規模的和平示威集會,要數於二零零七年九月二十九日召開的聲討刪改教科書問題的超黨派縣民大會。事發於日本文部科學省於同年四月發表通過已審定的歷史教科書,其中有關沖繩戰期間日本軍曾強制縣民集體自殺的記述遭到刪除。

消息傳到沖繩後,輿論頓時譁然,由於日本政府包括時任首相福田康夫多次以政府不適合干預教科書審議委員會的工作為由,表示政府無能爲力。然而政府的「卸責姿態」反而高度刺激了沖繩社會的「忍耐程度」,最後導致參加這次集會的縣民人數創下一九七二年沖繩回歸日本以來的歷史新高,達到十一萬人。

觀察這波反對刪改教科書的和平運動,其特徵與意義包括以下兩點:

其一,「歷史認識問題」首次透過這場反對運動中呈現出來,成爲繼美軍基地問題與沖繩經濟自立問題外,沖繩民衆對日本政府最爲不滿的三大問題之一。同時,清晰地揭示了所謂的「歷史認識問題」並不局限於日本與鄰國之間,也存在於日本國内。

其二,這場讓日本政府深感錯愕、尷尬的沖繩民衆的反對運動,不僅高度刺激了沖繩人民的戰爭記憶與和平意識,與此同時,運動參與者的動機已遠遠超出了反戰、和平的範疇,不僅夾雜了許多沖繩民衆長期對日本政府不滿的能量,也呈現了沖繩人與「日本」錯綜複雜的情感關係與自我認同意識的變化。

五.沖繩和平意識中的國族認同因素

其實,沖繩與日本本土的關係一向微妙。沖繩社會也一直存在「我到底是不是日本人?」以及沖繩應與「日本」維持何種關係、保持何種距離的問題。這些問題事實上並非最近才發生的事,而是自從一百三十年前琉球國被日本吞併後,沖繩社會菁英乃至一般民衆就一直不停探索的問題。

沖繩原稱琉球,曾是一個擁有五百年歷史的半獨立王國,為明清二朝之屬國。一六零九年日本薩摩入侵後,琉球也向日本稱臣,同時保持與中國的宗屬關係(註5),直至一八七九年為日本吞併爲止。其後一百三十年間,沖繩人在摸索自我身份認同的道路上歷經三次罕見的跌宕起伏。

首先是日併琉球後,當時的琉球菁英發起了國内抵抗、國外向中國求援的運動,直至清朝於一八九五年在甲午戰爭中敗給日本爲止。其後,向現實低頭的琉球菁英來了一個一百八十度的轉變,呼籲新沖繩縣民積極投入向日本同化的「做日本人」運動,以避免遭受日本人的歧視。

到了一九四五年,經歷了沖繩戰後,沖繩為美國所佔領,同時脫離日本。在一九五零年前的戰後初期,沖繩各政黨紛紛彌漫著要求脫離日本而獨立的氣氛。不過,在意識到美國將長期統治沖繩後,自五十年代開始,沖繩的左派社會菁英發動了要求「回歸祖國日本」的民間運動(註6)。不過,在回歸前夕該運動卻有所動搖,並出現了規模較小的「反回歸」浪潮。

在實現了「回歸祖國」的願望後,原來積極參與回歸運動的工會組織等左派人士進入了漫長的反省時期,並在回歸十周年的八十年代初掀起了一場提出「自治論」的思潮。

沖繩民衆在過去國族認同上「三起三落」的陰影也反映在當今沖繩人複雜的認同結構上。筆者與琉球大學與二零零五年至二零零七年主辦的調查,顯示了沖繩是一個複合型認同結構較爲明顯的社會,與臺灣有一定的相似性(參照二零零七年的調查結果)。

      沖繩民衆的自我身份認同
————————————————————————————
    選項           百 分 比
————————————————————————————
    沖繩人           41.6%
    本人            25.5%
    既是沖繩人也是日本人    29.7%
    不知道           1.1%
    其它            2.1%
————————————————————————————
本問題是:請問您覺得您自己是沖繩人、日本人,還是兩者都是?
資料來源:根據林泉忠與琉球大學國際關係學系於2007年11月進行的電話抽樣調查之結果。調查以18嵗以上的沖繩居民為對象,收集了逾1201份有效樣本。

從以上沖繩社會在近代以來尤其是戰後的激蕩與變遷中,不難發現戰後沖繩民衆一波接一波的和平運動受到當時社會國族認同坐標的影響。事實上,在「回歸祖國」這場五、六十年代沖繩的日本民族主義運動中,「反戰」與「反美」連接在一起。在和平運動中,對日本的戰爭責任有了較清晰的認識則要等到一九八零年代「沖繩主體意識」浮現之後。

進入一九九零年代後,建基於「自治論」與經濟自主的「自立」方向成爲官民一致奮鬥的目標。該論述主張在「日本」的框架下,強化沖繩的自主性,接近中國在香港實施的「一國兩制」模式。筆者相信在可預見的將來,沖繩社會的反戰意識與和平運動仍會在此思潮的影響下展現其獨有的特徵。


【延伸閱讀書目】
⊙大城将保『沖縄戦の真実と歪曲』東京:高文研,2007年。
⊙大田昌秀『沖縄の「慰霊の塔」 ― 沖縄戦の教訓と慰霊』那覇:那覇出版社,2007年。
⊙大山朝常『沖縄独立宣言』東京:現代書林,1997年。
⊙沖縄県編『沖縄:苦難の現代史――代理署名拒否訴訟準備書面より』東京:岩波書店,1996年。
⊙岡本貞雄『オキナワを歩く ― 学生は何を見何を感じたか沖縄戦跡巡礼の3日間』( いのちをみつめる叢書)東京: ノンブル社,2007年。
⊙『沖縄戦記録 ― 死闘の島でなにが起きたのか』別冊歴史読本,東京:新人物往来社,2008年。
⊙當間栄安『対馬丸遭難の真相』那覇:琉球新報社,2004年。
⊙林博史『沖縄戦強制された「集団自決」』(歴史文化ライブラリ-)東京:吉川弘文館,2009年。
⊙林泉忠『「辺境東アジア」のアイデンティティ・ポリティクス:沖縄・台湾・香港』東京:明石書店,2005年。
⊙林泉忠「沖縄アイデンティティの読み方:県民の帰属意識の調査から」『やわらかい南の学と思想——琉球大学の知への誘い』那覇:沖縄タイムス出版社,2008年,頁106-123。
⊙林泉忠「『祖國』的弔詭──『現代衝擊』下沖繩身份的『脱中入日』現象」『中國大陸研究』第50卷第1期,2007年3月,頁47-67。



【註釋】
註1:根據沖繩縣援護課的資料。
註2:在沖繩,「慰靈日」為公共假日,成爲有別於日本本土獨特的假日。
註3:大田昌秀為琉球大學退休教授與著名沖繩戰研究者。
註4:沖繩在戰後左派勢力發展迅速,成爲日本左派勢力最強的地區之一。左派在日本稱爲「革新」。因政治光環關係,大田縣政被稱爲「革新縣政」,而稻嶺縣政則一般被視爲親自民黨的「保守憲政」。
註5:一六零九至一八七九年之間,由於琉球一方面向中國朝貢,一方面又接受日本的控制,因此沖繩的史學家稱此一時期為「兩屬時代」。
註6:發動「回歸祖國」運動的主要左派組織包括沖繩教職員工會、沖繩社會大衆黨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